客服热线:0991-4519517

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度分析

2013-10-10 17:12:50浏览:194 评论:0 来源:凌通价值投资网   
核心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西进战略的三个方案之一,也是最新的一步。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西进战略的三个方案之一,也是最新的一步。

       自中国新一届政府今年3月成立以来,除“丝绸之路经济带”外,中国在“西进”战略上已提出多个方案。此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了建设“中巴经济走廊”,在访问印度期间则提出了建设“中印缅孟经济走廊”,无论是经济带还是经济走廊,初衷都是为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西进是破除美国霸权的大战略 

       美国的霸权的两大支柱是美元和美军,而美军的强大来源除美元的霸主地位外,就是军售和技术,面对美国的霸权受到所谓中国的威胁,而对中国步步紧逼,中国避其锋芒,在东边牵制的同时,采取西进战略,通过复兴和打造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实现中国崛起的中国,来破除美元和美军的霸权,从而破除美国的霸权,最终真正解除中国的威胁。

       最近中国频繁访问中亚和东盟,提出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且土耳其有意向购买中国红旗9防空导弹,引起了美国的极大不满和恐慌,因为中国的丝绸之路战略不仅化解了美国重返亚太,打造美日同盟,对中国的封锁,而且还进一步动摇了美国战略的根基,进而破除了美国世界霸权的两大支柱美元和美军。

       美元作为全球最主要的储备和支付货币,是美国维持其全球霸权最核心的支柱,美国一再发动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维持其美元的世界储备和支付货币的地位,特别是以石油为主的能源支付货币,所以美国一直抓住中东不放。中国陆上向西开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挺进中亚和中东,获取能源,同时采取货币互换,不用美元支付;降低美元对世界能源和贸易的支付货币地位;同时,中国向南发展同东盟的关系,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也是同样的目的。

       美军作为维持美元霸权的支柱,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外在表现,其强大的技术能力目前无人可比,美军的先进武器装备主要体现在军售和技术,军售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发展其技术,同时,降低其研发和制造成本,美国的军火工业已成为其经济支柱之一。
       
       美国需要战争和地区冲突,只有这样,美国才能出售武器,才能不断研发军事技术,才能巩固美元低位。一旦世界都不买美国的军事装备,不储备美元,不用美元支付国际贸易了,美国的霸权也就崩溃了,美国就好像一个强大的吸血鬼,靠美军的先进武器征服和控制世界,靠美元掠夺和剥削全球。使得世界各国都成为美国的奴隶。一旦谁要侵犯其美元和美军的地位,谁就是美国的敌人,他就要对谁下手,这就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本质。东亚的日本、中东的以色列和欧洲的英国无非是其在各地的棋子和打手,一旦美国的两大支柱被破除了,美国就真正没钱了,美国也就不可能再庇护这些国家了,自然他们就老实了。
        
       中国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一方面避其锋芒,一方面釜底抽薪,通过在东牵制,和向西发展,一方面通过和周边通过能源和经贸合作,通过货币互换,打破美元的支付主导地位;一方面通过经贸合作逐步上升到安全防务合作,建立互信,不给美国军售的机会,同时,中国通过性价比的武器出口不断冲击美国的武器市场,遏制其军售,这就等于打到了美国的七寸和软肋。所以美国极其恐慌,到处散风点火,大肆叫嚣中国威胁,唱衰中国经济,同时,联络其他别有用心的国家大搞军事同盟,不断挑衅,逼中国出手,所谓你搞你的,我做我的,坚决不上美国的当,只要中国沉住气,按照自己的既定战略走,主动权就在中国一边,一旦中国的打造丝绸之路战略实现了,中国真正崛起了,对于美国这样的实用主义国家,就会被迫放弃与中国为敌,毕竟美国是商人,不同不正常的日本,是中国的死敌。

       西进战略稳步推进,最新的一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蕴藏巨大潜力。“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今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但这条大走廊却在中国西部和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凹陷带”。这里虽然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但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较差,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巨大落差,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

        二、合作成就喜人  21世纪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合作的“黄金世纪”。

       自199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快速发展。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亮点。目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别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已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三、互联互通加快、包括政策、道路、贸易、货币和民心,加快推进互联互通建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的共识。

       中亚地区的先天不足是缺少一个出海口”,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姜毅告诉中新社记者,坐拥丰富自然资源的中亚地区,其最大掣肘在于“对外联系网络不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形成联动发展网络,首先应打通“互联互通”环节。中亚要使自己与区域经济、全球经济融合在一起,一项重要条件是实现交通的便利。而中国在技术、资金方面的优势,能够助力中亚铁路、公路、航空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济带将不仅为中亚打开对外交往的新窗口,还将影响包括东亚、南亚、西亚在内的整个亚洲地区,并最终像古丝绸之路一样,辐射东欧、南欧,形成联动发展的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参观中国—东盟博览会展馆时亦提出“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与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得益彰。

       上合组织在其中期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金融、能源、通信、农业四大领域的经济合作。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间建成铁路、公路、航空、电信、电网、能源管道的互联互通网络,发展与中亚国家的资金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等方面的合作,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中国政府优惠贷款和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公路、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吉乌公路、塔乌公路、塔境内输变电线等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经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随着区域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连接本地区的能源、交通、电信等网络已初显轮廓。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在非资源领域就是交通。目前中国有两条铁路与哈萨克斯坦连接,一条在阿拉山口,一条在霍尔果斯口岸。“在霍尔果斯口岸,依托铁路,中哈两国建立起了跨国际合作中心和跨国际合作区。预计到2018年,货运量可以达到2500万吨。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铁路、公路相通,意味着中国和中亚各国全都连接了起来。以后再建立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那时整个中亚的立体交通网就完整了。”

       “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是互联互通工程,是丝路沿途各国的共识。今年6月,哈萨克斯坦交通运输部铁路局副局长叶尔金·梅尔别科夫对媒体说:“哈萨克斯坦是连接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你可以说这是丝绸之路的复兴。”过境铁路为哈萨克斯坦迅速发展的经济提供了主要的资金支持,减少了该地区对俄罗斯的依赖。

     此外,去年底伊朗时任总统内贾德向纳扎尔巴耶夫提及建设连接中亚的心脏地区和伊朗海港的铁路计划。

       四、自贸区是努力方向  自贸区建设是远期目标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以综合交通通道为展开空间,依托以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三部曲。自贸区建设成为包括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内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远期目标。

       五、介绍和评论
    
       1、路线。

      “丝绸之路经济带”途经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上海合作组织主要成员国、延伸至地中海中岸和东岸,连接东亚、中亚、欧洲与非洲。通过沿线各国的合作和规划,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并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贸易畅通和投资便利化。

       2、意义。

     (1)形成区域经济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的区域大合作。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促进中国西进战略。
   
       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也有积极意义。
 
      (3)促进中国产业升级。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利于我国实现产业升级,实现传统行业向中亚各国转移,也将有助于沿途各国走出当前的经济危机。
   
     (4)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复苏。
 
       在世界经济面临新的这种变化的调节之下,把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合作,以“丝绸之路经济合作带”的形势和框架继续向前延伸,未来一直和欧洲连接起来,肯定是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带动沿线国家经济实现整体复苏的一个非常好的倡议。
  
       3、举动。
    
       光靠小商品的贸易显然是不够的,毕竟小额的边界贸易,贸易额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再往前推动可能也不会有太多的发展,其它方面也既要全力推动才行,比如现在的互联互通、能源合作,特别是铁路建设,可能将会有很大的一个举动。
   
       4、层次和步骤。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需从三个层次推进,最终形成欧亚大市场。中国将通过西进战略,也就是通过扑救陆地上的新丝绸之路,打通亚欧合作的通道。这个通道是从交通和通讯率先开道的,接下来就是能源、资源的运输,在紧接着是贸易商务的联系,最后是欧亚自贸区、欧亚大市场的一新生。
      
       5、布局。
   
       我们在中亚正在布局,对于整个中国的发展,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中国接下去的发展,长期而言,中亚和东盟国家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基础。
    
       6、阻碍。
   
       (1)顾虑。上合要和欧亚共同体合作,打消俄罗斯的顾虑。“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与中亚现有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进行协调与融合。
  
       (2)欧亚经济共同体。源自1996年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成立的关税联盟,2000年改组为欧亚经济共同体,目前以俄、哈、白三国为主体。201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要在2015年1月1日前起草并签署关于建立欧亚经济联盟的条约。外界普遍将欧亚经济共同体视为俄罗斯主导的中亚区域一体化模式。
  
       (3)解决方案。有中国学者指出,尽管在上合组织成立之初,中国提出“经济+安全”两个轮子齐步走的上合组织发展方向,但相对安全合作,上合组织的经济合作很多都处在讨论阶段。“如何打消俄罗斯的顾虑,让存在竞争关系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合并成一股道,是未来中国需要努力的方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是解决方案之一。”一位熟知俄罗斯中亚事务的学者说。
   
       (4)承诺。中国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要大力加强务实合作,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我们要将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利益共同体。要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区域合作,共创新的辉煌。通过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同欧亚经济共同体合作,我们可以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7、先决条件。
    
       虽然中方在20多年前就已提出了“新丝绸之路”概念,但直到现在才由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个中原因在于“经济带”需要满足许多条件,“丝路沿途各国关系要发展紧密,相互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要高,各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经济带’提出需求,以及地区安全环境需要稳定,这些因素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中国与地区各国关系的不断发展,才慢慢让‘丝绸之路经济带’得以付诸实施的先决条件。”
 
       8、战略层面。东西平衡,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
    
       习总中亚之行,成果不少,国家战略作用明显,在哈演讲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新意。
   
       前段时间,批复喀什经济区建设,很显然,“丝绸之路经济带”属于国家战略层面。
      
       设上海自贸区,从地理上看是东,面向大洋。面对发达国家。
       
       设喀什经济区,从地理上看是西,西向大陆。面对发展中国家。
      
       东西两区,均属国家层面的概念。“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绝不输给上海自贸区概念。市场会不会继上海自贸区,再次选择“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切以市场选择为准.。
 
       中国向西开放是长期战略
    
       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这种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基础上,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亚欧各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是有利的,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不断深化。
   
       中国对外合作向东看,也向西看。过去的30多年,中国东部沿海开放走在前面,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东盟国家在经贸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成熟。

       当前,扩大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亚欧大陆国家加强合作、扩大相互开放,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相应地,向西看,向西开放,正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新重点和新亮点。

       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的举行,与会国主要为我国“沿边”、“向西”国家。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交往前所未有的紧密。特别是此前一个时期,中国领导人密集访问俄罗斯、欧洲国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集体会晤。
    
       中国向西开放面临相当有利的条件。

       首先,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具有良好历史传统。2000多年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不断延伸和拓展。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得以合理解决,政治互信空前增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欧领导人峰会、中国与中东欧领导人会晤等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与相关国家共同利益不断扩大。
   
       其次,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日益加深,顺应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中国实行了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三,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历经政治经济变革,局势日趋稳定。这些国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不仅有意与中国扩大经贸合作,而且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西欧国家正处于产业调整期,中国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广阔的市场将为西欧国家产业转移、对外开展技术合作提供可靠的支持。
   
      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及其影响的深化、长期化,抑制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市场扩大,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遭受巨大冲击,亟须走出低谷,与保持经济强劲增长和拥有巨大市场容量的中国深化合作,是有利的选择。
    
        实践表明,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中东欧、西欧国家的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巨大。这种合作建立在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基础上,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对于亚欧各国乃至全世界也都是有利的,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能够不断深化。
  
       当前,中国向西开放要突出务实性、全面性、多样化。应着力提升贸易规模和层次,着力发展服务贸易、科技合作、能源合作,着力发展双向投资。以服务贸易为例,应利用地缘优势,在中国、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国家之间建立高效、便捷、顺畅的物流系统,并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的优势,重点向俄罗斯、中亚国家提供劳务人员,加强劳务合作。

       中国向西开放是一个长期战略,需要重视制度安排和环境建设。如,针对亚欧大陆国家不同情况,应鼓励国内各省区市有重点地开发俄罗斯、中亚、中东欧市场。还要大力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以及积极开展对话协商等。此外,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民间交往和公共外交同样必要。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会长)
    
       新加坡《联合早报》23日刊载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赵明昊的文章《中国为何要扩大向西开放》,文章指出,中国的“西进”,并不是针对美国“重返亚太”而被动实施的,它是以我为主、自主能动的战略谋划。“西进”战略是基于对中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关系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的思考,也是解决这些“不平衡”的迫切需要。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访问,再一次有力地向世界表明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坚定意志。新一届领导层所引领的外交变革正稳步推进,而扩大向西开放则是中国外交新棋局的关键组成,是中国版本的“再平衡”战略,它对中国对外关系全局产生的深远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2012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国内的重要讲话中和在外访时多次强调,向西开放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习近平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称,发展同中亚各国友好关系是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从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初步勾画了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主张。

  向西开放既是大战略谋划,也需要细致、恰切的中层战略予以落实。实际上,如果将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推动向西开放的政策轨迹连起来看,一副大图景已在悄然浮现。

       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时提出打造“中巴经济走廊”。这是一条连接新疆喀什和巴基斯坦瓜德尔港的重要经济带,全长2000多公里。瓜德尔港距离能源资源富集的波斯湾地区较近,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等其他货物可在此卸载,并通过油气管线、新建或升级改造的公路直接运往中国。

  今年7月,来自缅甸的天然气通过近期完工的一条长达1100公里的管线输往昆明,如果满负荷运营,这条管线将使中国天然气供应每年增加120亿立方米,而这一数量是中国目前天然气年进口量的30%。

  6月,俄罗斯和中国达成协议,到2018年俄通过输油管线对中国的石油年供应量将增加一倍,达到3000万吨,之后还将继续增至4600万吨以上。

       此次习近平访问的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是油气资源出口大国,土库曼斯坦这个很多国人并不熟悉的国家,拥有全球第四大天然气储量(居俄罗斯、伊朗、沙特之后)。

  虽然促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是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目标,但它却不是唯一重要目标。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要想持久、稳健地扩展与西亚、中亚、南亚国家的友好合作,就必须要做更大文章。由此,习近平在近日访问中抛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构想,而其亮点在于“带”字,这一构想将着眼于更大开掘能源领域之外的各国合作潜力,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和质量,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渐使中国扩大向西开放的各部分、各层面互动融通,形成一盘大棋局。

  扩大向西开放和“西进”是不是一码事?或许是因为“西进”这个词听起来太过强势,这一近年主要由知名国际问题专家王缉思教授倡导的战略构想并未原封不动地变成正式的政策表述。但应该说,扩大向西开放与“西进”在精神内核上是基本一致的,即地处欧亚大陆西端、居于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更多关注自己广阔的西部疆域和位于中国西部的众多国家。当越来越多的中东、中亚和南亚(甚至包括中东欧)国家“向东看”之际,中国也需要以“向西看”和“向西走”予以回应。

  中国的“西进”,并不像有些国外学者所言,是针对美国“重返亚太”而被动实施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它是以我为主、自主能动的战略谋划。中国的“西进”不以应对美国为根本出发点,也不以抗衡美国为最终落脚点。

  外交部长王毅曾在今年6月首度明确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这是涉及中国外交总体变革的又一重要表述。在笔者看来,中国要想有自己的“大国外交”,前提在于拥有更完整、更平衡、更具时代性的世界观和全球视野,对外政策谋划应有意识地摆脱“美国的阴影”。“西进”战略是基于对中国自身发展和对外关系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的思考,也是解决这些“不平衡”的迫切需要。

  有利于改善中国发展的不平衡

  首先,“西进”有利于改善国内发展的不平衡。虽然中国领导人早在2000年就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历经十数年,效果并不尽善,东西部发展差距过大依然是困扰中国现代化全局的最大短板之一。

  过去的基本思路是“内部帮扶”,让东部和中部先富起来的省份加大对西部支持。如今,“西进”战略实际上是进一步构筑其中国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国际支柱,旨在完善沿海开放与向西开放、沿边开放与向西开放相适应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开放和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开放促改革,以更大的改革应对开放,是过去30多年中国取得重大发展的宝贵经验。近年来,云南、宁夏、新疆等西部省份注重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积极搭建对外交往合作新平台,取得不少成绩,但也出现单靠一省一地之力无法克服的瓶颈与困难,亟需国家层面的总体战略谋划和支持。

  其次,“西进”是中国地缘战略再平衡必然之举。对于海洋方向的经营必不可缺少大陆腹地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中国周边东北、东南方向因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等形势趋紧,这些短期内无法根本解决的纷争却牵扯中国大量外交资源。

  如此一来,一种巨大的潜在风险是,由于过度重视东部方向,中国对其他地缘方向的战略风险可能会失之预判与防范。西部边疆之稳定尤其不能忽视。然而,“西进”不等于偏废“东稳”,未来数年,中国需要真正从“大周边”角度进行战略筹谋,按照东稳西进、力避两线的原则推动中国地缘战略实现“再平衡”。

  第三,“西进”有利于中国增强发展内力,亦可收“以外促内”的改革效应。“西进”的首要环节是打造中国与西部国家经贸合作的升级版。

  中国国内企业和各类民间组织应成为“西进”之主体,它们将不得不面对如何顺利落地、如何融入东道国、如何持续发展等现实挑战,它们将不得不学会适应当地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环境,它们将不得不学会与东道国的环保、劳工权利等各类非政府组织打交道。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商人、务工人员自身会发生很多有益的改变。

  当他们应对和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越变越强之时,中国的海外存在和海外利益就会变得越发安全。更重要的是,这一进程有可能会对国内的相关变革施加积极的“倒逼”效应。

  最后,“西进”是中国尝试施展全球大国外交的平台。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必然要从全球层面谋划,必然要在全球舞台展开。虽然中美在东亚的竞争日益呈现某种零和格局,但若“西望”,中美在投资、能源、反恐、防扩散、维护地区稳定(如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区)等方面的合作潜力较大,且几乎不存在双方军事对抗的风险。

  中国在影响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与美国关系方面可用杠杆有限,但中国却有望在中亚、中东、南亚国家与美国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随着俄罗斯、印度、日本等国不断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入,建立相应的大国协调机制与竞争合作规则尤为重要而紧迫,中国不能置之度外,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新姿态,与有关国家共同塑造该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环境,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

  毫无疑问,“西进”有机遇,也有严峻挑战和显著风险。西部各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民族教派冲突积重难返,而且中国的“西进”必然引起其他大国的疑虑和防范。规避“西进”风险的最好方式是寻求伙伴搞“合资”,要培养更多的利益攸关方,要真正落实互利共赢理念。
 
       世界向东看,中国向西看

       世界向东看是因为目前全球经济中心已经转向亚太,特别是中国,中国向西看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将由东向西,势不可挡。中国向西看一是自身内部发展从东部向中西部延伸,二是对外开放从向东开放转为向西开放,向西并不是仅仅指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而是指没有但将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中亚,非洲,以及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全球资本与技术从东向西的转移,中国崛起是这一过程的结果和受益者,同时崛起的中国又将成为这一过程的进一步推动者。

       世界是平的吗?不是。全球财富和技术研发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而周边广大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但是,从资本投资利润回报来看,欧美发达国家由于发展,投资和消费趋于饱和,产能过剩,投资利润回报空间日益稀薄,而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有着广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丰富的资源,宽松优惠的投资政策以及潜在的巨大的消费市场。因为世界是不平的,所以导致资本从高工资的美国和西方国家转移至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无国界,利润在哪里,资本就会流向哪里,直至全球利润的平均化。经济全球化浪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由东向西而来,先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接着是中国更大规模的发展,一举成为世界工厂。过去30年中国快速发展与崛起是中国向东看,向东开放的结果,因为中国顺应和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衔接了从发达国家特别是从美国转移与外包的产业,获得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即资本与技术以及海外市场,完成了现代化崛起的原始积累过程。接下来中国发展战略将转变为向西看,向西开放,其原因也在于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因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由东而来,一路向西,势不可挡。
   
       中国向西看,首先是中国发展自身中心将由东部转向中西部。
      
       之前30年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所以接下来中国经济发展将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延伸,将沿海地区趋于过剩的经济成为中西部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就如同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成为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那样。历史上,美国经济发展开始集中于东部13个州,带有很大的殖民特色,是欧洲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之后随着中西部的开发,使美国经济摆脱了殖民经济的地位,形成了一个相当稳定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对此中国经济发展下一轮变化,向中西部的延伸将使中国经济形成自己的内循环系统,摆脱对外循环系统的依赖,同时由此使中国经济呈现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发展。 沿海地区作为第一梯队,将专注于高端产业,而中西部作为第二和第三梯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投资热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到时候中国经济体将扩大两倍到三倍,中国经济的繁荣也将再持续20年到50年。
   
       中国向西看,其次是指中国向西开放。
   
       所谓向西不仅仅指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地区,而是指尚未融入但将融入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广大西部地区和国家,包括东南亚,中亚,以及再向西包括非洲,俄罗斯以及东欧地区。作为目前全球经济的引擎,中国在亚洲,非洲,中东,中亚以及拉美地区的贸易与投资已经呈现超越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势态,同时通过合作组织与论坛中国与这些地区的政治合作也在不断提升,并为进一步的经贸合作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框架。在亚洲,中国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已经超越美国,在非洲,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非贸易关系发展迅速,2009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非洲成为中国第四大投资目的地。在中东,中国正在代替美国成为中东地区石油出口的主要国家,在中亚通过上合组织,一个可能没有美国参与的欧亚大陆经济体正在显现。
   
       中国向西看既是基于战略考虑。
   
       美国向东看,重返亚洲,中国向西看,寻求突破,但是更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经济全球化浪潮由东而来,向东看,可以衔接与引进东方的发展势头和资本技术,向西看可以顺势转移过剩的产业,重新获得发展的机遇,同时推动落后地区与国家的发展。中国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发展势头,这一发展势头的基础在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错,准确地讲中国迄今只是世界加工厂,但是作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加工基地,它有一种聚合与辐射的效应,一方面加速全球资本,技术,人才在中国的聚合,并推动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又形成从中心向周边的不断辐射扩展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先是经济的,然后会逐步转化为地缘政治影响力,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国家关系以及国际体系的形成。无疑,过去30年中国向东看,中国是全球化最成功的案例,而未来30年,中国向西看,全球化将依然是中国增长的红利,中国只要顺势而为,充分利用世界工厂的聚合与辐射效应,定能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且事倍功半。

作者:鲍盛钢,曾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政治研究中心,后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国际关系,现在加拿大海外集团工作。
 
        新疆正在成为亚洲中心地带的“经济脊梁”

       新疆积极参与打造亚欧腹地的物流枢纽、商贸中心,全面开展境外经贸合作,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是在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发生的。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

       古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东汉时延至洛阳),穿越河西走廊,绕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跨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南亚、西亚,抵达地中海,再通向欧洲以及北非,是欧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在这条由西汉张骞开辟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中国瓷器和玉石、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斗转星移,沙起沙落,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古老的丝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巨大活力。

       一、新疆正在成为亚洲中心地带的“经济脊梁”。

       能源合作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合作的亮点,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等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了新鲜血液;近日,中石油又与土库曼斯坦签署了年增供250亿立方米天然气大单,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成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塔吉克斯坦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
        
       一条从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达尔港一直延伸到新疆喀什的“中巴经济走廊”已经纳入到两国的经贸合作计划。
        
       中俄、中印、中蒙、中阿、中伊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新一轮的经济贸易投资合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新疆正在成为亚洲中心地带的“经济脊梁”。
        
       二、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连接欧洲经济区,是世界上距离最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范围最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总人口近30亿;由于该区域交通不够便利,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少数国家政局不稳,“三股势力”较为活跃,经济发展水平与两端的经济圈存在着巨大落差,整个区域表现为“两边高,中间低”的经济“凹陷”现象。
        
       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增进共识、创新合作,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把丝绸之路从线形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要在现有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适合的物流园区和信息平台;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对区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建立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自由贸易区。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在欧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会全面提升,全球经济布局也将随之改变,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旅也将获得新动力。从国内层面看,新疆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从全球层面看,亚欧大陆的广大内陆地区将更多地参与到全球贸易中来,中国和全球的经济发展都将更为平衡。

       综观国内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由“沿海”、“沿江”的“海上开放”,开始向“沿路”、“沿边”的“陆上开放”转移,“外资西进、内资西移”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霍尔果斯、喀什两个特殊经济开发区及天山北坡经济带先后被国务院批准,
        
       新疆区域经济将展现乌鲁木齐市、昌吉州经济社会一体化,依托首府都市经济圈和环东天山经济圈的拉动,在教育、科技、文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上继续领跑全疆;
        
       霍尔果斯、喀什两个特殊经济开发区凭借中央、自治区特许政策的支持和向西开放的地缘优势以及发达省市强势援助的良机,奋力抢占中亚、西亚、南亚经济发展制高点;
        
       巴州依托得天独厚的石油、矿产、水能和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对接央企“西进战略”和河北省的对口援建,在天山中部崛起;
塔城地区则依托特有的区位、生态、矿产、文化、农牧业资源优势和辽宁省的对口援建,在新疆北部凸显“金砖五地”的前景。
        
       三、新疆的发展思路。
        
       新疆繁荣则国家强盛,新疆稳定则国家安全。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建设“转型新疆”,国内兄弟省市、亚欧各国在产业转型、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等方面先进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成果,将激发新疆人创新的步伐,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科学跨越。
        
       要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的观念,建设“开放新疆”,跳出新疆看新疆,把新疆置于全国、全球的大坐标中审视和考量,以开放胸怀与世界对话,大胆吸收、借鉴、利用国内外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巩固新疆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地位。
要进一步树立现代意识,建设“现代新疆”,充分发挥中国一亚欧博览会聚合、裂变和催化效应,引导和促进新疆各级政府进一步树立现代发展理念,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新疆精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新疆速度,创造新疆效率。
        
       新疆积极参与打造亚欧腹地的物流枢纽、商贸中心,全面开展境外经贸合作,与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贸发展保持了良好态势;新疆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速跃居全国第十位,新疆快速发展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发达国家区域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绝不能陷入“唯物质主义”的怪圈中,必须构建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新机制;构建起和睦互助、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新型民族关系。

       怀揣梦想,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将从这里加速!展开双翼,丝绸之路将焕发出风韵独具的光芒!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美通胀反弹加大欧美政策分歧

上一篇:

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唱大戏 新疆从幕后到前台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redebug@qq.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