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991-4519517

台湾老人镜头记录丝路新疆36载

2014-09-22 12:46:17浏览:111 评论:0 来源:天山网   
核心摘要:在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上,反映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展厅,吸引了众多关注丝绸之路的爱好者,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边参观,一边拿着笔记本不停地记录,其专注的神情给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4年石嘉福(后中)在库车农村与村民交流。(图由石嘉福提供)

    新疆网讯(记者田莉报道)在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上,反映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1号沉船展厅,吸引了众多关注丝绸之路的爱好者,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一边参观,一边拿着笔记本不停地记录,其专注的神情给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78岁的老人便是丝绸之路研究专家、侨居日本的中国台湾人石嘉福先生,从1978年第一次来到新疆,36年来,他50余次往返于日本与新疆之间,与新疆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刚闭幕的第四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是石嘉福先生今年第二次来疆的最后一站。今年6月,他曾组织日本老年摄影家团的17位摄影家到北疆各地采风。

    9月10日,结束了为期一月的新疆之旅回到日本的石嘉福顾不上休息,在为即将于9月20日~26日在日本横浜举行的“天山北路,大草原之旅”摄影展忙碌着。

    9月10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联系到了回到日本横滨的石嘉福,随后又于12日、15日,两次通过网络语音平台与老人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对话。

    一次展览与丝绸之路结缘

    “我们海外台胞,虽然身在海外,一颗心却时刻为祖国跳动。”1940年,3岁的石嘉福随家人从台湾移居到了日本。石嘉福说,他是中国国籍,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他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

    说起与丝绸之路的缘分,还得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那时的石嘉福正在上大学,有一次,在日本举行的敦煌展览会展出了临摹敦煌石窟的壁画,在展览会上当义工的他顿时被那些精美的画面所吸引。“我曾看过日本作家井上靖写的小说《敦煌》,那次壁画展出时,我格外兴奋,对丝绸之路的兴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石嘉福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在日本中国通信社工作,即新华社在日本的代理社当摄影记者。那时中日还没有建交,通讯社只能转发有关中国的新闻和图片,而且大多都是黑白照片。1976年,40岁的石嘉福辞去工作,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家。

    “新疆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重镇,其民俗、民情、饮食、文化,有着很强的诱惑力。”石嘉福说,1977年,他在敦煌阳关采访的时候,看到一片沙漠,想起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下定决心,有机会一定到新疆去采访。

    1978年8月,石嘉福终于如愿来到新疆。“第一次来新疆,住着蒙古包,吃着三角形的麻叶,什么都是新鲜的。”石嘉福说,丝路重镇、卡拉汗王朝、唐玄奘的文化让他着迷,他想去唐玄奘走过的地方,他甚至想知道几千年前,丝路古道上是否会有一片一片分布遥远的绿洲。

    那一次,45天的新疆之旅,石嘉福到了乌鲁木齐、吐鲁番、伊犁、喀什、和田等地。“当时,乌鲁木齐基本上都是土平房,最高的建筑就是八楼,红山、西大桥、大十字一带都没有什么人。”石嘉福说,那时,很多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到偏远的新疆去摄影。

    1979年,石嘉福将第一次来新疆的摄影作品集成画册出版,当时在日本各界引起了轰动,自此之后,石嘉福便开始了每年1~2次的日本与新疆的往返之旅。

    宣传新疆成为毕生事业

    在石嘉福眼里,新疆人是热情、善良和友好的。“起初,我不懂维吾尔语,去了南疆,用一颗真诚的心就能与他们交流。”石嘉福说,一次在喀什农村的一个小巷里,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看到他在拍照,很好奇,也想拍,那几个孩子就凑了过来,比划着教他常用的维吾尔语。在采访中,石嘉福还向记者展示了他颇为熟练的几句维吾尔语:“亚克西木塞孜(你好)、塞孜嘎热丝木他提批库撒么,不拉木都?(给你拍张照片,可以吗)……”

    石嘉福还说起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那是2010年,他在和田摄影时,一对维吾尔族青年夫妇看到他后,向他打听,认不认识石嘉福。老人在语音平台那端兴奋地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当时就很奇怪,我说我就是啊,你怎么会认识我呢?”经过一番交流后得知,这个维吾尔族青年就是在十年前与他交流过摄影技术的小男孩木塔力普,当时木塔力普只有十几岁,还在上学,看到他拍照很感兴趣,也想学。没想到,十年过去了,这个孩子再次站到了他面前时,他已经认不出了,更为巧合的是,木塔力普现在也从事着摄影职业。

    在木塔力普夫妇的热情邀请下,石嘉福第一次住进了新疆朋友的家中。“虽然住的是楼房,但他家里还是少数民族的装修风格。”石嘉福说,木塔力普的夫人还做了地道的拉条子,直到现在,只要去和田,木塔力普夫妇就会热情招待他。

    36年来,石嘉福在新疆拍摄的照片已经达十几万张,由于不喜欢走马观花,他每次都要在新疆待一个多月,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艺术。和田农村的巴扎、能歌善舞的阿勒泰牧民、喀什的老街、吐鲁番的葡萄酒厂……都曾在石嘉福的照像机里定格为永恒的记忆。

    既然已经走遍了新疆,为何每年还要再来?石嘉福告诉记者,他是搞摄影的,每半年来一次,都可以发现不一样的变化,他要用这种方式记录下新疆的历史变迁。

    石嘉福在新疆的所见所闻除了留下瞬间艺术外,还留在了雅虎博客“西域见闻录”里。目前,他的博客上已有900余篇文章介绍新疆,在天山论坛也开了seiiki的个人空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新疆,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石嘉福说,这件事将成为他毕生的事业,到实在走不动的时候,他会在日本每天浏览新疆的网页,然后选取一些新闻,转发到他的西域见闻录里,还会将以前拍摄的所有的照片和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为后人留下一份永久的回忆。

    作品响影了一代日本人

    石嘉福是较早在日本介绍丝路风光及新疆风土人情的人,在他关注新疆的36年里,几乎自费走遍了新疆他所能到达的地方,还曾组织日本摄影团来新疆十余次,每一次回到日本都会举办大型摄影展和个人摄影展。

    1978年,日本放送出版社出版了石嘉福的大型画册《敦煌之路》,次年,日本最大出版社——讲谈社为他出版了《千里丝绸之路》大型画册,随后又相继出版了《丝绸之路西域诗》、《敦煌石窟寺院》、《巴扎尔,好!喀什》等介绍丝绸之路的画册与书籍。

    “初期访问新疆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是看我出版的画册,对新疆产生了兴趣。”石嘉福说,读者对他的认可让他更加坚定了宣传丝绸之路的信念。

    在《丝路游》杂志主编段离看来,石嘉福对丝绸之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段离回忆,她第一次与石嘉福见面很偶然,当时与石嘉福同车参加喀什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节,当石嘉福看到她手里的《丝路游》杂志时,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立刻从她手里要了过去,用日语读给同行的两位日本朋友听,那两人一边全神贯注地听着,一边以惯有的姿势“嗨!嗨!”点头。

    36年的游历和拍摄,石嘉福在日本成了丝绸之路研究专家和权威之一,有关丝绸之路方面的资料和问题,人们都愿意向他咨询请教,他的成就影响了一大批日本读者,启发他们成了丝绸之路的爱好者,比石嘉福年长的花里先生,就是读者中较典型的一个。

    “我第一次看到石先生的丝绸之路画册时,非常激动。”花里说,30岁那年,他曾买过一幅中国地图,地图左上角有一片黄色和棕色的地方,那是什么?没有标注。读了石先生的丝绸之路系列画册和文字介绍,他就得了“丝路病”,仿佛寻找到了精神乐土。

    花里曾是日本长野县写真联盟常任理事,这个联盟有会员两三百人,十四个辅导活动站,每个站每个月要开展一次活动,展示他们丝绸之路的摄影作品,介绍丝绸之路沿途的所见所闻,与影友们交流心得体会。他们还情有独钟地昵称写真联盟为“丝绸”,昵称辅导活动站为“蚕茧”。在石嘉福和花里的影响下,写真联盟影友们都走过丝绸之路,到过喀什。

    石嘉福介绍,在日本,除了长野县写真联盟,横滨独卖新闻摄影爱好者俱乐部对新疆也很感兴趣,已经五次组团来新疆摄影。“如果有人愿意赞助,我想在新疆办一次摄影展,让新疆的年轻人看看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石嘉福说。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美通胀反弹加大欧美政策分歧

上一篇:

专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旅游集散中心战略研究出谋划策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redebug@qq.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