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991-4519517

全球化及其对亚洲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挑战

2013-04-22 13:36:55浏览:332 评论:0 来源:国研网   
核心摘要: 摘要:本文对全球化作了广义与狭义的讨论,而集中于后者。本文的主题是: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变化趋势,它对发达和发展
 摘要:本文对全球化作了广义与狭义的讨论,而集中于后者。本文的主题是: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一种变化趋势,它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带来机遇与挑战。东亚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前数十年快速经济增长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本文也对它们的增长情况作了分析。而东亚金融危机也由于全球化所引起。对危机的原因与补救措施的讨论业已有大量文献,作者侧重于内因-结构上的薄弱。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应不断地改变其经济结构,适当加强合作以适应这一过程所提出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部分 绪论

  近年来,围绕全球化和区域化问题有许多讨论(区域化趋势在中国被侧重强调为“多极化”),这两种现象相互关联。尽管全球化是个更具现代色彩的词汇,但它代表着贯穿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趋势。系统分析一下人类发展史就会发现,人类历史的社会变化基本趋势就是,在有组织的群体中,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及其相互影响的联系在不断增长。近几十年来,这种趋势甚至表现为,在地球上某一地方有组织的群体对自然环境采取的行为对生活在地球上另外一些地方的人会产生影响,这是全球化问题广义上的变化趋势。

  全球化从广义上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探讨:生物领域的全球化,例如人类分享赖以生存的共同生活圈及在全球化中所发生的环境问题;技术领域的全球化,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得益于源于18世纪的交通运输技术进步以及20世纪后半叶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缩小了这个世界并促进了真正意义上全球市场的出现;经济领域的全球化,如全球市场上资金与贸易流通速率持续增长,经济主体的活动也在变化,要素市场资源的分配,全球商品市场的份额进一步地受到跨国公司的影响;社会领域的全球化,如正在涌现中全球社会范围内部分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等等方面在某种程度上的趋同。

  从上述讨论可见,全球化的涵义可从广泛的角度来讨论,而全球化的影响,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不同,并且其四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为缩小讨论范围,本文将着重探讨狭义上的全球化,即经济全球化,但鉴于全球化四个方面的内在联系,其他几个方面的相关话题也将简要涉及。经济全球化本身也涵盖着广泛的讨论空间。在此绪论的开始部分我曾提到,全球化和区域化现象是有内在联系的,有大量研究著述从理论上和政治层面对此做了探索,例如,人们认为全球化是一种向心过程,是一种经济外向扩张过程,是一种受公司战略及其行为驱动的微观经济现象;而区域化是受政治力量驱动的离心过程。本文将从现实出发,仅就经济领域全球化中的几个有限方面及相关领域进行探讨。

  全球化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已有众多的著述在宣扬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如贸易、资金流动的自由化及全球化市场将改善资源配置并提高全球经济效率,这种经济效率的提高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为之获益。从某种范围来说,这也的确如此。但有时,诸如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市场这样一些具有强力的机构过分地强调了全球化的积极影响,这些机构在现存的全球经济中享有巨大的既得利益。同样,那些在出15产业中工作并得到经济全球化好处的人会因全球贸易萎缩而失业,他们和其他许多人都会反对孤立的国家经济。以上陈述并不说明全球化趋势只受既得利益者的驱动。在绪论之初,我已经提到全球化代表着贯穿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趋势,但同时也应着重指出,我们不该低估全球化进程中的消极影响。因为全球社会成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对全球化过程的不同适应能力以及国际构架中各种类型的弱点,在全球化过程中就会出现得利者和失利者。他们二者都会被产生,并通过全球社会总体及其成员的努力,随时转变为成熟。自1997年7月2日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对全球金融构架有许多讨论。应该指出,全球金融构架仅是全球国际社会框架的一个方面。由于全球金融构架的不完善,全球化进程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挑战性。例如,在资金市场的全球化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去年以来的一段时期,世界资金市场经历了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起先主要只存在于该地区内部,对该地区以外其他市场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负面影响都比较短暂”。尽管对发达国家的负面影响并不严重,但是有必要强调一点,即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所有国家来讲都是存在的。同时也应指出,全球社会成员国之间应齐心协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利益共享并共同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这在全球化过程中是必要的。本文将就全球化的某几个方面以及全球化对中国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挑战进行讨论。

  第二部分 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自7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表现简要回顾

  2.01 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

  自70年代以来,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良好(见附录1)。

  1.总体上讲,在1998年前,亚洲发展中经济较之于发达经济(包括主要的产业化国家如七国集团和其他发达经济)有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见附录1)。因为,发展中国家从整体上普遍经历了一场战后工业化过程。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1980年共同编撰的一本出版物评论说,“发展中国家在过去30年里的工业化过程,业已创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较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更加迅猛。”

  2.应该指出,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特殊经济增长的表现业已引起全球社会的关注。许多研究都集中到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自60年代以来的成功经验,如世界银行著名的政策研究报告“东亚奇迹”,这份报告研究了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其中包括:日本、香港(现在的香港特区)、南韩、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尽管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原因在西方尚有争论,但这份报告详细研究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我赞同其中的大部分观点。或许是由于以前研究中国不容易,在该报告中没有包括中国的发展经验。但世界银行在其80年代、90年代的出版物中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深入研究。亚洲发展银行在1997年出版的“崛起的亚洲变化及挑战”一书中肯定了东亚新兴产业经济的大部分成功经验,其中也述及中国的成功经验。因为它们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它们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者。下面我将简要列举其他几个关键的方面。

  3、部分东亚国家和中国的成功经验

  (1)宏观经济政策东亚经济有着坚实严格的宏观经济框架,其特征表现为严格的财政纪律、强劲的投资表现、对人力资源和积极发展出口的投资。

  (2)多样化的产业政策

  人们对“亚洲奇迹”一书,特别是对“产业政策”方面有不同的观点。本文无意去进行争论,但几个观点已在参考材料8一书作了归纳。尽管分析家们对东亚产业干预的效用持不同意见,但在某些方面却观点一致:

  Ⅰ、政府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应当致力于去消除现在对出口的倾斜及保证出口商的竞争性。

  Ⅱ、政府政策在推进改变优势的步伐方面的政策也可能有效,但如果偏离市场规律的基本方向太远,政府政策就会失效。

  Ⅲ、在特定国家或地区所采取的政府干预手段只有在具备严格有效的政府文职服务的国家才会取得成功。

  Ⅳ、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及世界关贸总协定在乌拉圭回合中所达成的相关协议使发展中国家在使用对出口商的传统政策方面受到更加严格的限制。

  (3)农业发展与增长

  很多发展中国家忽视了工农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成功并非仅仅得益于制造业出口,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东亚和东南亚农业方面的增长速度也非比寻常。以中国为例,在经济改革之前,毛泽东主席就确定中国部门经济发展的优先顺序,如“农、轻、重”;其后以及现在的中国领导人同样十分强调农业发展。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改革在80年代初期首先从农村开始,这为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确切地指出,中国农业的优劣是改革初始条件之一,而当“中国在迈入改革时代时,这些条件使其经济与其他正在变革的社会主义经济有很大不同,正因如此,中国在总体上取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的成就”。

  (4)现实的政策制定

  东亚国家具有保持政治和经济稳定、追求长期经济目标方面的记录,这点从附录1中所列国家-在东南亚几个国家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回落前-经济的高速增长表现中得以充分说明。

  第三部分 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影响-全球化的挑战

  3.01 概述

  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影响的现有研究论著不胜枚举,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一直密切关注(见参考书目10-12)。世界银行的报告对这场危机的成因及影响也有很好的讨论。但上述报告是从亚洲以外的观察者而且主要从经济角度探讨这场危机的。不过,经合组织和联合国工发组织也从产业角度探讨了这场危机。在此没有必要重复一一列举这些良好研究的内容。本人拟议从其他角度探讨这个问题。

  3.02 亚洲金融危机的基本成因

  1.亚洲金融危机的基本成因是来自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尽管这场金融危机首先于1997年7月从泰国爆发,但早在1996年,由亚洲开发银行主办的一个小型研讨会上,业已讨论了危机爆发的某些先兆。在1997年2月亚洲开发银行首发《崛起的亚洲》这本书同时,危机症候在泰国已日益明显。应该指出,《崛起的亚洲》这本书在危机爆发前已肯定完稿,即使这样,这本书在谈到亚洲融入世界经济这个问题时还是提醒人们,“与全球市场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将带来数不尽的好处,但它也同时招致风险。经济波动会越来越容易从一个国家传递到另一个国家”。例如,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需求如果徒然减少将使这些国家的出口产量和收入锐减。那些不能迅速适应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的公司将面临收益减少和市场份额萎缩的不利情形。该书还进一步指出,“迅速发展的通讯技术与不断开放资本市场的结合已带来国际资本更大规模的流动,亚洲资本市场还相对脆弱,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在此情况下,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而且困难重重”。这些论点正是后来在泰国所发生金融危机的基本成因及其殃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传染性。

  2.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性。

  首先爆发在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到10月中旬先后殃及东盟4国,至10月底波及到了韩国后,危机大大恶化。当时,股票价格急剧下跌,这反映出投资者缺乏对公司部门能有序地清偿其债务前景的信心,金融部门对其积累外债的处理难度剧增而不得不寻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拯救。这场危机最终波及全球市场。亚洲金融危机的这种传染性反映出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巨大挑战,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3.亚洲人自己眼中金融危机的成因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的很多研究是由来自亚洲以外的国际机构和学术界所完成的。以下,我们将引述亚洲内部的观点,其中可能有些观点对于作出进一步分析以及讨论今后如何避免再次发生金融危机提供更好的基础。

  (1)泰国人观点。泰国大通金融和证券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Akrasanes Narongchai博士的观点(见参考书目16):

  Ⅰ.保持经济基本要素的稳健将最大程度地减少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比如,适当的通货膨胀率有利于维持经济的竞争力。将经常项目赤字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差额保持在低水平将最低程度地减少从国外借款;

  Ⅱ.在开放国家金融部门的过程中,需要为金融和资本市场建立强大的管理机构;

  Ⅲ.政治制度应确保政令畅通,一以贯之。管理经济的政府机构必须取信于社会大众。

  Ⅳ.全球金融管理构架必须加以改革。

  (2)韩国人和其他观点。

  Ⅰ.韩国的经验表明,商业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的经营在韩国长期得到政府的担保,它所带来的道德风险对危机的发生影响极大。在政府的担保下,几乎无人相信他们的政府会允许这些机构破产。

  Ⅱ.韩国人也抱怨,“有关韩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信息也是可以得到的,但是几乎没有外国投资者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分析这些信息。”他们还抱怨,“当危机开始出现时,也几乎没有几家外国银行愿意重新安排身陷困境的韩国银行的债务,这恰与他们对那些暂时无力还贷的本国公司宽容的做法形成鲜明反差。”

  Ⅲ.公司部门的健康受到削弱其后果是资本收益率大大降低以至不足以支付其借贷的成本。

  3.03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1.经济方面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在经济方面一个直接后果是这些受到影响国家的GDP急剧滑坡(详见附录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已很好地分析了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2.社会方面的影响全球化进程似乎不可避免。它需要采用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对社会方面的影响极其严重,据报道,与危机前的水平相比,危机后受冲击国家的贫困状况更加恶化。在印尼,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从11%上升到40%,在马来西亚,这个比率从不到7%增加到8%;在泰国,从11%升到15%。在泰国,有人估计有20万学生被迫辍学,有一半小学生失学;在印尼,整个失学率是25%。印尼的失业率从1997年4.3%上升到21.3%;马来西亚从2.7%上升到6.4%;韩国从2.6%上升到7.7%;泰国从1.9%上升到4.4%。

  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应该严肃地加以总结,以提高我们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毕竟,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能被视作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提高过程。中国在这场危机中没有受到很大影响,得益于国内经济强劲增长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1998年以前的出口高速增长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外汇储备,外国长期投资稳定流入以及与国际市场相对封闭落后的资本市场。中国经验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中国的社会问题不是东亚金融危机的产物,而是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在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第四部分 对受影响国家结构弱点的分析

  关于东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多种议论,有人抱怨说是缘于外国投资者的投机行为。的确外国投资者的投机行为直接引起了此次危机。但是以前毛主席曾谈了关于世界变化的哲学观点,他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规避未来岁月的金融危机,应认真研究受影响国家的内因。中国也应从全球化的影响中汲取教训。经济结构的薄弱是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这种薄弱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部门的薄弱

  1)第一,第二和第三(服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所占份额的变化是经济结构变革的总趋势。附录2中的数据可以从总体上说明这种趋势。

  2)金融部门是现代服务产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亚成分。现代金融服务的构成根据美国的产业分类有商业银行(SIC602),储蓄机构(SIC6035,6036),设备租赁(SIC735,6159)(包括金融租赁[6159]和其他设备租借[735])和财产保险(SIC633),寿险和年金(SIC631)及健康险(6321)。应当指出的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薄弱。泰国的一位专家在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会议上介绍说,泰国在其服务业有贸易赤字,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发全新的服务部门来补充其传统的旅游服务行业中。对绝大多数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也的确如此。在金融服务业内部,银行部门拥有高额的服务资产。比如,到1995年末,美国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达到44940亿美元。据说“美国银行当前的盈利率是欧洲银行的两倍,美国的保险市场在规模上仅次于日本”。由于亚洲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服务和银行业是后来者,他们在该行业的管理上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所以说,他们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世界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即使某些发达国家的银行业,在这经济放松管制,资本流动跨越国境限制取消,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竞争加剧的全新阶段,“银行财务业绩恶化,而政府不得不支持一些最大的银行以保持金融稳定。”1998年3月12日在一次亚洲开发银行论坛上斯蒂格利茨博士做了非常客观的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的讲话。他说“美国设立了世界上第一家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货币审计员办事处。用了一个多世纪,国家才开始对国家银行体系感到轻松些,并且直到今天,在全国许多地方仍还存在着疑虑。”亚洲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从这次危机中认真汲取教训,竭力克服他们银行业的薄弱,全力发展金融业。

  另一方面,银行业的薄弱既有经济管理方面的根源,也有其他非经济因素根源。这点已在1997年2月24日的一本流行的商务杂志上指出,“亚洲的许多银行都深深陷于不良贷款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已经压制日本多年。太多的资本浪费于误导的财产,产业和金融的借贷上。对数字缺乏认真研究和风险的仔细评估从来不是日本银行的特点。日本银行文化受到官僚和腐败政客的严重影响。然而,如果亚洲爱好交际的银行家们不快马加鞭迎头赶上,那么未来可能会是危险的。”不幸的是,这个预警信号并没有引起公众的察觉,因而没有及时采取对应行动。

  2.产业的薄弱

  虽然绝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都以不同形式,不同措施及不同手段实行产业政策,但是有两个主要问题。

  (1)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国家间产业政策没有协调,并且严重依靠发达国家的市场。一方面,由于产品种类雷同,亚洲国家之间在发达国家的市场上过度竞争。他们的经济前景严重依靠发达国家的需求。1996年大多数亚洲国家计算机部件的出口下降已经昭示这一问题。不利的结构减弱了抵抗外界打击的能力。附表3可以说明该现象。

  (2)1999年一些国际组织认识到传统产业和产业政策,及主要产业结构薄弱成为若干亚洲经济发生危机的突出原因。1999年2月23日在经合发组织产业委员会特别会上,政府产业和贸易联合会的官员们讨论了这些问题。1999年9月23-24日联合国产业发展组织还在泰国曼谷同泰国政府的产业部联合组织了“亚太区域产业论坛”。这两个国际组织的总体结论大致相同,尽管他们详细的产业政策建议彼此稍有不同。总体结论相同点是:受危机冲击的各经济应当在金融前沿领域采取一系列与产业相关的政策改革的补充行动。该建议同样适用于类似于中国和印度这些在此次危机中受影响不严重的国家。应有战略眼光,并使新千年的产业政策能够克服产业部门的弱点。

  包括中国在内亚洲国家的产业部门弱点,可总结如下:

  (1)在某些部门投资过多,造成能力过剩,但市场规模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国家或区域。

  (2)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包括过分依赖一些国家的出口市场。从附录3中可以看出,许多亚洲国家生产同类产品,都往美国市场出口,比如集成电路和计算机部件等。因此,新兴工业化经济的出口增长率从1995年的20.9%下降到1996年的4.5%。对东南亚诸国而言,该增长率从1995年的24.3%下降到1996年的6.0%。

  (3)过分强调大企业而危害了小公司。中小经济的发展条件不利,特别是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

  (4)面向出口的产业部门缺少联系。

  (5)许多国内产业的技术与机器设备过时。

  (6)技术与管理竞争力不足。

  3.公司管理的薄弱

  虽然普遍认为亚洲金融危机7月2日爆发于泰国,但此种观点纯粹是从金融部门角度来看的,即由于对美元的兑换率巨幅下跌,金融危机严重蔓延开来,使得泰铢那时在泰国动荡不定。但从结构薄弱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金融部门的角度来看(当然,金融部门与企业部门密切相互关联,韩宝集团,一家从事钢铁和建筑的大型企业组织同两家国营银行关系密切,它在一月份的土崩瓦解同时动摇着银行业)。

  系统性的因素使得韩国的大型企业组织得以迅速扩张他们的负债融资投资。由于企业缺乏透明度,掩盖了他们贷款义务的全部内容,结果韩国的企业部门重复投资及其能力过剩。马来西亚和中国的部分国营企业情况也一样。应当指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也都是法人治理的后来者。不仅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法人治理存有问题,对处于全球化日益变革世界中的众发达国家来说,这也是一项挑战。这里值得摘录1998年4月商务部门咨询小组就法人治理向经合组织提交的报告中的一段,“法人治理实践经常需要改变来满足日益变化的诸多条件。由于是一项动态的工作,因此没有单一的法人治理的普遍模式。也没有每个国家或公司应当效仿的一种静态的最终结构。应该期待和鼓励试验和多样性。”

  第五部分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中国趋向全球化的战略

  5.1 总体战略

  亚洲发展中国家和中国趋向全球化的战略难以详细描述,因为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性质和特点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技术和文化背景下,不同发展阶段他们都各不相同。在本文开始时已经指出,经济范畴的全球化代表了人类变化的趋势。可以预见,几股力量将联手向前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持续发展,推进这些技术降低成本,推进实时贸易体系的传播,通过国际努力促进电子商务及其法律方面的改善,并且由于软件和硬件技术及其他手段的进一步提高,语言障碍很可能较少成为国际商务的拦路虎。但全球市场一体化的增长也含有风险。因此,中国政府在1998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决定中国应当积极但又应当慎重地加入全球化的进程。

  中国这一总体战略也许有益于成为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借鉴,因为这一战略已经考虑了经济范畴全球化的各种益处和风险。

  5.2 其他战略

  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发展的后进者必须迎头赶上,使自己适应这一进程。优先的战略是克服内部弱点。下面将简要介绍该战略的一些方面:

  1.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金融部门,即各银行必须受到严格监督并具有良好的资本结构;股票和债务市场应当透明和规范。大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仍然不发达。该市场应当在健全法制基础之上向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2.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亚洲发展中国家必须在重组经济中,不断提高其技术等级。必须意识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现在所倡导的知识经济,有必要在改革的进程中适时地赶上这种趋势。

  3.应鼓励不同规模(大、中、小)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即使在美国,大公司仅拥有20%的业务份额,但却拥有90%的收益份额。各个小企业对就业机会的创造非常重要,诸多高技术公司也许也是从小规模起步的。因此,不仅有必要提高对各个股东负责的大公司管理,而且也迫切需要为各小企业的发展创造适当的环境。

  4.每个国家具有不同的客观情况和自然条件,而且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国家应当制订能够指导其发展并使该国能够适应日益变化的全球条件的长期规划。

  5.虽然“共同发展”被认为东亚经济奇迹的一个方面,但从此次经济危机学到的教训是社会中某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受危机影响最深。90年代趋向全球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也许会加剧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因此,在增长和平等方面,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目标应当达成共识。

  6.本文开始时提到,全球化从广义上来讲也包括生物范畴的全球化。“1995年亚太环境状况报告”中的评价说,对亚太经社会区域生态的破坏日益增长,已大大超过了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采取的为数不多的行动。因此,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共同的发展目标。

  结论

  全球化和区域化(中国人和部分其他国家通常采用多极化这一名词,虽然这两个概念内涵并非完全等同)是伴随着人类历史演进的二种主要趋势。人类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本文由于有必要限定讨论的主题而重点分析了全球化,因此没有具体探讨这两大趋势之间的关系。并且,全球化是从狭义角度进行探讨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我愿意在此重复强调全球化的影响: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将同样遇到难题。我将非常乐意引用美国一本经济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看来用下述来作为本书(解释经济学)的结束是恰当的,我们必须理解经济学的主题,是在贯通了经济学后,不是为了去建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而是在懂得经济学之后,为我们作好充分准备去面临仍然存在于我们面前实际的难题”。我对上述观点基本同意但又有所修改,我相信人类可以通过共同努力,通过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和求大同存小异去建成一个良好社会。人类良好社会的完成最终需要新千年中一代代人的不懈的追求和努力。

  参考书目

  1.《全球化和地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查尔斯·欧蒙著,经济合作组织1994年。(英)

  2.《全球化和地区开发》,王慧炯,原文收在《21世纪发展的多边合作》一书,联合国地区发展研究中心1993年。(英)

  3.《解释经济学》,罗伯特·赫尔布隆诺与莱斯特·瑟罗合著,试金石丛书,西蒙-舒斯特公司出版,1982年第1版,1998年最新版。(英)

  4.《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展望及重要政策问题》,查尔斯·亚当斯、唐纳德·J·马兹荪和加利·史纳西领导的小组合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9年9月。(英)

  5.《世界经济展望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12月。(英)

  6.《发展中国家产业进步的政策》,约翰·考迪、海伦·修斯和戴维·沃尔合编,联合国工发组织和世界银行资助,牛津大学1980年出版。(英)

  7.《东亚奇迹-经济增长和政策》,牛津大学1993年为世界银行出版。(英)

  8.《崛起的亚洲-变化与挑战》,亚洲开发银行1997年出版。(英)

  9.《中国:改革与计划在90年代的作用》,世界银行1992年国别研究。(英)

  10.《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7年12月刊。(英)

  11.《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5月刊。(英)

  12.《世界经济展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10月刊。(英)

  13.《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世界银行1998/1999。(英)

  14.《1999亚洲发展展望》,1999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亚洲开发银行出版。(英)

  15.《1994亚洲发展展望》,199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为亚洲开发银行出版。(英)

  16.《亚洲危机-欧亚合作新课题》,Jean-Claude Berthdemy和Tommy Koh ASEF CEPII合编,世界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英)

  17.《金融危机在国家和地区层次的社会影响:中国部分的报告》,王慧炯著,1999年5月提交国际会议的一篇论文。(英)

  18.《1998美国产业和贸易展望》,DRI/McGraw-Hill,标准-蒲耳公司和美国商务部,McGraw-Hill公司1998年出版。(英)

  19.《亚洲不良银行》,1997年2月24日《商业周刊》。(英)

  20.《在金融自由化中Nordic金融危机陷阱》,Burkhard Dress和Ceyla Pazarbasioglu合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8年4月。(英)

  21.《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咨询小组向贸易发展组织提交的报告。(英)

  22.《亚洲和全球危机-产业视角》,经合组织1999年编著。(英)

  23.《健康的金融和亚洲可持续发展》,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98年3月12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亚洲开发银行论坛上的主题演讲。(英)

  24.亚太地区产业论坛,1999年9月23-24日,曼谷,联合国工发组织与泰国产业部合作举办。(英)

  25.《亚太经济和社会观察》,1998年,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英)

  26.《亚太环境》,ESCAP-UNEP/ROAP通讯。1995年11月22-28日,泰国曼谷,亚太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英)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容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美通胀反弹加大欧美政策分歧

上一篇:

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保相关产品介绍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redebug@qq.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