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991-4519517

亚洲市场影响力提升势不可挡

2022-04-29 12:22:39浏览:18 评论:0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核心摘要:全球三大经济圈,包括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圈,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经济圈和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圈。其中,亚洲经济圈崛起
        全球三大经济圈,包括以德国为核心的欧洲经济圈,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经济圈和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圈。其中,亚洲经济圈崛起较晚,工业化时间最短,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远不如前二者。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爆发,欧美经济增长颓势已显。尤其是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亚洲总体疫情防控要好于欧美地区,经济复苏状况也优于全球整体水平,这导致全球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俄乌冲突带来的经济影响削弱了全球经济从疫情冲击中的复苏,并加速全球经济版图的调整。国际组织纷纷下调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2.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下调至3.6%。国际经济形势愈加复杂严峻,三大经济圈的发展形势分化更加明显。

欧洲经济复苏将被严重拖累。俄罗斯与欧盟经贸关系紧密,俄乌在欧洲大宗商品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盟25%的石油、45%的天然气、44%的硬煤依赖俄罗斯进口。欧洲经济圈的实力核心在于高端制造业,而俄罗斯握有重要原材料(稀贵金属等)的供应优势。随着欧洲国家加入对俄制裁,俄罗斯也通过粮食出口、金属出口等方式进行反制裁。能源、食品、运输成本、工业原材料和化肥价格纷纷上涨,欧洲的通货膨胀正处于上升通道。不仅欧洲民众生活成本压力大增,欧洲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也将面临长期性的冲击。

比较而言,因为欧洲短期内无法脱钩俄罗斯,欧洲要比世界其他区域经受更直接的严重负面冲击。如果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和特种工业原材料断供,将给欧洲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并拖累全欧洲的经济复苏,重创其全球经济竞争力。

北美经济圈通胀压力巨大。目前,美国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为40年来之最。俄乌局势引发的全球(非俄罗斯)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让美国的通胀压力骤增。美国劳工部4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8.5%,创下1981年12月以来的新高。加之美国实体产业空心化、劳动力市场吃紧,北美经济圈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下降。美国虽极力推动产业回流,但其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下降已成事实。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2020年流入北美的FDI大跌40%。与美国毗邻的拉丁美洲同样进入新一轮通胀周期。更由于拉美国家严重依赖国际贷款,拉美地区面临的债务危机风险也在加大,令其经济前景雪上加霜。

亚洲市场将成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量,影响力提升势不可挡。

根据《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2年度报告,按购买力平价标准计算,2021年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提至47.4%;预测2022年亚洲多数经济体基本面总体稳定,多个经济体复苏步伐仍将显著快于全球整体水平。亚洲区域贸易十分具有活力。根据WTO的数据测算,2021年亚洲货物贸易总额在全球的比重升至36.6%,相比2008年提高8.1个百分点。

近年来,亚洲国家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成长为全球知识产权产出新高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报告表明,2021年亚洲成为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专利国际申请量的最大来源地,占2021年申请总量的54.1%。

亚洲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持续扩大。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FDI总规模大幅下滑的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经济体实现逆势增长4%。2021年,亚洲多国作出碳中和承诺,积极支持全球气候倡议。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更是成为疫后经济复苏与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中坚力量。随着中老铁路开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亚洲地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制度沟通方面向前迈进一大步,是当下不可多得的经济增长增量点,制度开放的红利也将有效助力亚洲地区的经济复苏。

全球关注亚洲声音。在全球疫情前景不明朗、地缘冲突不断的国际背景下,4月20至22日,以“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吸引了全球目光,成为展现亚洲智慧和发出亚洲声音的重要全球公共平台。未来,亚洲将在国际合作、绿色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领域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亚洲务实对话合作的经验,也将在多边合作与全球治理中发挥独到作用。世界期待亚洲在促进全球经贸发展、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美通胀反弹加大欧美政策分歧

上一篇:

今年5月起我国将对煤炭实施零进口暂定税率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redebug@qq.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