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991-4519517

投资非洲谨防舆论风险(上)

2017-04-13 12:27:19浏览:118 评论:0 来源:中国贸易报   
核心摘要:▼一带一路法律指南4月10日,对外投资与风险蓝皮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家风险报告(2017)一带一路:海外建设新版图》在京发
 

▼“一带一路”法律指南
4月10日,对外投资与风险蓝皮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家风险报告(2017)——“一带一路”:海外建设新版图》在京发布。这是国内首部聚焦“一带一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风险的蓝皮书,由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联合推出。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领域,展望未来,这一趋势还会继续加强。毋庸置疑,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将为“一带一路”沿线东道国带去资本和技术,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但也应清晰地认识到,随着海外投资步伐的提速,我国企业面对的舆论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资源掠夺论”“新殖民主义论”等对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负面论调开始蔓延。中债资信国家风险研究团队报告提出,“舆论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当负面舆论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燃烧’的临界点时,就易引发更为广泛层面的国家风险,舆论风险很可能成为海外投资政治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的导火索。”

负面论调发酵为哪般?

肯尼亚智库曾在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在马达加斯加投资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投资者更喜欢与外国投资者建立合资企业,或者建立独资企业,而这种投资形式的一大弊端就是不利于向当地的技术转移。因此,“中国企业未向当地提供充足的技术转移”成为部分非洲舆论质疑中国投资者的一大论点。而实际上,在许多中国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中,非洲国家都未设定制度性的先决条件,导致投资对非洲当地技能、技术和商业发展的作用不足。

还有部分非洲舆论认为,中国建筑项目更喜欢雇用中国工人,留给当地工人的工作岗位有限,因为中国劳动力更便宜,而且没有语言和文化障碍,更容易管理,但这种做法招致了当地工人的不满。

也有非洲学者认为,中国对非洲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部门,产业链较短,且中国企业非常注重依靠当地政府的力量保障企业项目的正常运行,与当地企业的合作不够深入,这样不利于投资示范效应和模仿效应的发挥。此外,在非投资的中国企业不重视与当地居民打交道,如何让当地居民从中国的投资中获益不是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考量。因此,非洲学者对外来投资能否带动非洲经济发展提出质疑。

此外,未能很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也是上述负面论调的一大成因。有非洲学者认为,在非洲的中国承包企业倾向于实施中国劳工条例,其基本特点是低工资、长工作时间、临时合同、缺乏保护环境意识等。同时,非洲学者也表示,发展至今,中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该问题,并采取一些措施改善中国海外企业对当地的影响。尽管在政治层面取得一些进步,但由于缺少高效的自上而下的监管机制,导致进步缓慢,当地居民对中国企业的劳动事故和污染环境等现象不满,影响了中国软实力在非洲的提升。

中企也有“先天不足”

上述报告分析提出,中非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横向和纵向不断拓展的过程,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所涉及利益的不断拓展,由国情、意识形态、民族特性、合作方式等基础要素的不同而引发的摩擦也在不断滋生,负面舆论由此产生,其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

“客观而言,中国投资者在对非投资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国内或国际市场进口原材料和设备,而不是采取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部分出于带动国内产能输出的考虑,更为重要的是非洲中小企业自身生产能力不足或技术落后,在质量、产量和价格上不能契合中国企业的采购需求。同时,中国企业在投资初始阶段确实很难为非洲当地居民提供充足就业机会,喜欢雇用国内劳工,除了存在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当地劳动力技术水平落后、工期时间短等众所周知的原因以外,这一选择还受到工程项目的预算约束和低利润率等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都源于成本问题。由于许多援建项目的资金由中方提供,预算由中方制定,节约成本、控制预算是一个重要考量,而非洲各个国家的人力成本、建筑成本又各不相同,因此,预算的设定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企业为了降低执行风险,需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此外,也应理性地看到,确实有部分中国企业在非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种失误和不足之处,有的中国企业随意开除员工,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有的企业不尊重当地的饮食风俗,遭到当地居民的抗议。究其根本原因,部分中国企业是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开始境外投资的,再加上对相关国际章程、公约和东道国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文化背景等知识储备不足,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当行为。上述情况的不断积累、聚少成多,经常成为引发负面舆论的导火索。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美通胀反弹加大欧美政策分歧

上一篇:

海关总署25条措施支持新设自贸试验区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redebug@qq.com
 
0相关评论